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揭秘!检察院里的那些微信“红”人(CU检男神原来这么帅!)

来源:清风苑杂志


版权声明

欢迎转载清风苑微信公众号(微信号:qingfengyuan_jsjc)文章,请注明出处,非经授权不得擅自修改文章标题、正文、配图。


微信已成为移动互联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信息发布平台。检察院的微信同样精彩,发布检察信息,传递法治信仰。本期我们走近几位检察院微信撰写者、编辑人。正是由于他们的热爱和付出的热忱,让“检察”“法律”这些生冷的词有了温度,让“微信”这个技术支持平台有了生命和性格。



好的微信号要高颜值有内涵

2015年3月,我正式接手“镇江检察在线”。此时,“镇江检察在线”已运营一年有余,内容以动态新闻为主,阅读量并不理想。

互联网+时代,微信的作用不可小觑。我一直记得2013年济南中院的掉粉事件。当时,济南中院微博直播薄熙来案件,一夜之间涨粉12万,审理结束后,又一夜之间掉粉12万。虽然微信不等同微博,但是都属新媒体范畴。新媒体的读者都很任性,不喜欢了便会毫不犹豫地“灭掉你”。微信号俯拾即是,如果第一眼不能吸引人的眼球,只能怪自己没给别人认识你的机会。

我接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提高颜值来吸粉。

我比较了一些受欢迎的微信号,发现他们在排版方式和语言风格上确实吸引人。我仿照着他们的排版方式、语言风格对“镇江检察在线”进行改版。

2015年3月10日,这是我接手后试的第一期。那天上班路上,抬头看到格外蓝的水晶天,一串轻松自在的话语自然流出——“看着一碧如洗的天空下四处都是春意盎然的景象,心中美美哒。”正好契合了我院开展的“增绿护蓝”行动。这期,我们的阅读量第一次超过了200。

看来,提高颜值也不是难事,比如带有噱头或者用疑问的方式提出来,《领导去哪儿了?》《万万没想到》,对增加阅读量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首图也很重要,我大着胆子放弃了原来惯用的领导开会照片,改用动漫图片、唯美图片、意境图片。幸好,领导们很开明也很新锐,也并没有什么不妥。

同时,我们也尝试做H5页面,增加视频、音乐。尝试初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我们母亲节的策划,“我的妈妈是检察官”,被最高检官方微信转发,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今年6月,我关注了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室每周发布的排行榜,“镇江检察在线”始终在十二名左右徘徊。这说明我们的微信号进入了一个瓶颈,需要第二次转型。这次的转型,我侧重内容。

作为政法机关的微信号,案件是最大的优势。尤其是职务犯罪,是老百姓最想知道的信息。庆幸的是,自去年以来我们镇江检察院在案件信息发布方面严格贯彻落实最高检和省院的要求,形成了完善的发布、报道机制,我们陆陆续续做了一些关于案件的报道,阅读量攀升。

但是,真正让老百姓感兴趣的案件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不能单纯等着有了好的案件再报道。况且,作为检察院的一个对外窗口,微信不能只盯着案件报道,我们的创新工作、便民举措也需要宣传。于是,我们开始尝试着策划图解新闻、图片故事等等。比如我们做的“图解镇江检察规范司法行为三大推进举措”、“人民监督工作‘双十二’型新模式你造吗?”等等。

我始终坚持“镇江检察在线”的定位,我们是政法公共平台,代表着检察院的形象。接地气、俏皮、清新、幽默都可以,但是不能没有法律底线,并且始终明确:什么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



文艺风“微”吹

检察院做新媒体,刚开始的时候真是摸不着头脑,每天刻板地发发工作信息和动态,关注量屈指可数。怎么办?

4月里,“黄埔检察”的一期“检察三行情诗”被热捧,我被触动了,微信原来还可以这样写!试了几期,我逐渐总结出了自己的方法,让文艺风 “微微”吹。

先从选题入手,一定要贴近百姓的生活,不能脱离大众。这里其实有个小技巧,就是关注热点:最近发生了什么,有什么重大的节日,等等。抓住这些,然后结合检察院的日常工作生活,就能确定很好的内容。

在6月江苏高考作文题刚出来的时候,我立刻策划了一条:检察蜀黍也来写一篇关于智慧的作文,会是怎么样的呢?大家都很好奇,得到的反响很好,很多媒体也转载了我们的文章。

6月也是毕业季,同学们都在晒毕业照的时候,我就想到,检察院干警们也可以来晒晒自己当年的毕业照。于是我发出征集令。没想到,大家的参与积极性都很高。我再配上了动听的背景音乐,制作了精美的小动画。

持续并习惯地关注热点,会让新媒体的内容更贴近现实。再结合自身工作,运用网络化的语言、幽默的图片,提高原创率,关注就来了。有一定用户群后,要懂得倾听用户心声,善于收集用户反馈回来的信息,并进行仔细全面的分析,定制出用户喜爱的内容,增强趣味性,口碑也就这么随之而来了。

有人说 “声音是灵魂的音乐”,是的,有时候,只是听一个人的声音,就构成了足够的诱惑力。语音功能刚出现便引起了我的关注。为何不释放双眼、聆听文字美妙的声音?哪些题材合适“说出来”?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平时接触最多的案件,于是产生了用语音说案的想法。

我将一件件本来枯燥乏味的案件,改编成了一个个真实有趣的故事,以动听的嗓音传播到大家的耳中。最后还会加一小段的点评,帮助大家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社会的正能量。由于官微主要是面向常州市民,为此,我们还特地加入了常州方言,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常州检察在线”,本地化是优势,更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方言说案,就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此外,融入常州当地文化习俗,也能增强常州人的阅读兴致。

微信的最后一条,我还会推送一则生活常识类消息,基本都是本地的,很实用。




“新媒体人”是一种“病”

我手上有两个微信公众号。一个是《清风苑》的微信公众号:清风苑。另一个是江苏省人民检察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江苏检察在线。

老妈每天都会捧着手机眼巴巴地盯着这两个公众号,用她的话说“看到这俩平台内容更新了,我就知道你平安健康,工作顺利了。”

然而,作为“新媒体人”的我,觉得自己越来越“有病”了。


“精分”

“精分”也是一种新媒体用语,是精神分裂的缩写,带有戏谑的语气,其实只是用来“抱怨”一下自己在两个微信号两种风格之间不断来回切换的状态。

《清风苑》是一本期刊,因此它的微信号可以小清新可以伪文艺也可以经常开开小玩笑、发发小牢骚。比如我在微信号上为每期杂志原创的“导读”就完全是自己的本色出演,想到哪写哪,想怎么调侃就怎么调侃,自己写着舒心,受众看着也觉得有趣。

而江苏检察在线毕竟是一个省级检察机关的官方微信平台,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比如登录密码,就只有我自己和负责审核的领导知道,如果因特殊情况在其他电脑上登录过,完事后我都得小心翼翼地把浏览记录、登录记录删除,并修改登录密码,防止泄密或微信公众号被不法分子利用。再比如措辞,必须严谨准确,内容不能涉及敏感话题。

江苏检察在线有着成千上万的订阅用户,每天编着微信内容的时候都有点手抖,生怕不小心写错哪个名字然后被“封杀”。

做新媒体,精神上还得承受得起大起大落。可能前一天你还因为自己的一条原创微信获得很多人的关注和转发而沾沾自喜,而后一天你就可能因为一则耗费了很多时间精力的策划无人问津而垂头丧气。


处女座附体

凌晨2点,惊醒,“昨天的微信我到底发没发?!”从枕头下掏出手机,睡眼朦胧地瞄了一下,“嗯,还好还好,已经发了。”倒头继续睡。

每天下班前一定得把微信编好发出去,发之前至少要检查3遍,在后台查一遍:标题有没有错字?表达有没有歧义?题图配得是不是贴切?有没有注明来源,有没有写上作者?预览到自己手机上查一遍:图片显示还正常么?排版有没有问题?阅读原文的链接有没有加错?领导审核通过了自己再看一遍……

每天吃饭的时候都要捧着手机刷刷微信,给自己发的内容点个zan,再分享到朋友圈。于是几乎身边所有的亲朋好友,都知道我在从事着新媒体工作,每次出去聚会他们都哭着喊着让我不要再给他们洗脑“依法治国、反腐倡廉”了。

经常在QQ上会出现这样的对话:

我:“你说这条标题要不要加问号感叹号?”

我:“我觉得还是不加问号感叹号好了。”

我:“啊啊啊啊啊啊啊,好烦,我再想想好了……”

领导:“您好,我现在有事不在,一会再和您联系。”

我:“你去哪了[哭]……”

我:“我想了一个中午,觉得还是应该加上问号感叹号。”

领导:“您好,我现在有事不在,一会再和您联系。”

领导:“……”

总觉得有一天我会把领导逼疯。

负责新媒体快有1年的时间了,自己也摸索出来了一条适合新媒体宣传的路子。两个微信号的阅读量和订阅数基本都被我翻了好几倍,在新媒体圈子里小有知名度。

不过,学习别人的微信后,我也意识到自己引以为豪的新媒体策略,其实更多的是在“技”的层面,缺少了厚重和深度。如何完成华丽地转身?于我已是迫在眉睫。




CU检说法半年纪


“CU检说法”是一个团队在运营吗?

从开通到现在,从选题到撰文到推送再到后台回复信息,都只有我一个人在打理。所有的文章也都是我一个人在撰写,因为这个公号的定位并不是像“法律读库”、“法律读品”那样的信息发布平台,而只是一个个人发表自己观点和表明自己态度的平台,它需要一以贯之的文字风格和态度,有些类似过去的博客。所以,也曾有朋友建议,是不是多找几个朋友一起来写,我的答复都是,算了,还是自己来写吧。

很多人都在问,“CU检”的“CU”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源于在一个微信群里的玩笑,我开玩笑说自己是一个粗人,因为是检察官,于是朋友们就叫我“粗检”。所以在申请微信公众号的时候,就用了这个粗检的拼音作为公号的名称。 “CU检”就是一个粗犷的检察官。后来有人把“CU”解读为“see you”,或者“酷”、“醋”,我觉的也都可以,大家开心就好。

作为一名自侦部门的侦查员,时间大多花费在审讯室、询问室里,以及外出取证、抓捕的道路中。所以我的写作时间,只能是在下班以后,或者是等待进入审讯室之前的那段时间里。对于写作而言,我是一个快枪手,一两个小时之内就能轰出来一篇短文。当然,这也就决定“CU检说法”不可能提供那种具有理论深度的文章,而是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对当下刚刚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的评论上。如果CU检说法某一天想冒充高大上,整一些理论、术语的时候,一定是我的脑袋被门夹过之后才会产生的想法。做自己,写自己和朋友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东西,才是一条正确的路。

“CU检说法”所推送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是关于法官的,所以有人说“CU检”是“全国法官最喜爱的检察官”。这并不是刻意为之。检察院也好,法院也好,都是中国司法的核心组成部分。很多法官身上的事情,在检察官的身上也能看到;法官所关心的,也正是检察官所关心的。有时候,站在检察官的角度替法官发声,比法官自己发声要好很多。我相信,如果有一天,当检察官遭遇舆情,也一定会有法官站出来为检察官发声。

手机让我们越来越族群化。我们喜欢跟自己有相似爱好、相似想法、相似三观的人聚在一起,因为能找到一种令人温暖的认同感。微信公号,其实就是一个族群化的纽带。打开朋友圈,咦,你分享的文章跟我的一样,我就会感到跟你很亲近,原来你也认同这样的观点和想法。

有时候会想,CU检说法的订户们是怎样的一群人呢?如果用年龄、学历、职业来划分,一定是不科学的。想了很久,觉得应该是有着一颗年轻的心,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专业,但又对现状有不满,找寻着希望,在吐槽中坚守理想的一群人;是一群喜欢大鹏、喜欢郭德纲、喜欢岳云鹏,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而实现梦想的一群人;是一群对未来感到有些迷茫,但对自己又充满信心的一群人。当然,这些都是我猜的。

很感谢我的领导们以及上级院给了我极大的发展空间。从来没有人来找过我,要求我在自己的公号发表一些什么特定的内容,也从来没有人对我所发表的内容提出过批评或者指责,一切都由我自己把握。有其他省的兄弟问我如何把公号做好的经验,我的回答是: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最重要。

半年的时间,“CU检说法”跟死磕派律师死磕过,跟法学院的博导较真过,为牺牲的警察默哀过,为受伤的法官呐喊过。作为一名检察官,我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来了一个“互联网+”,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友谊。所以,我对朋友说:做个微信公众号玩,挺好的。

这就是“CU检说法”半年以来的点滴。欢迎你的加入!


转自“江苏检察在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